华为如今的困境大部分原因还是因为芯片问题导致的,美国方面的制裁让华为进退两难,一心想要突破求变,然而现实与理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要想完全脱离美国的依赖哪有那么容易,想要替代美国芯片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搞定的,所以余承东曾公开表示华为现在很难。
华为的研发能力很强,处于国内顶尖水准,每年投入在研发方面的费用很多。在芯片方面,华为能设计出先进的芯片,然而设计是一回事,能否制造出来并批量生产又是另外一回事。而华为目前就卡在这儿。
能设计出先进芯片,却造不出来
9月份的时候,华为任正非曾前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高水平高校及科研单位,曾与相关专家以及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会上,任正非就说了这样一个情况:目前华为设计的先进芯片国内造不出来。
这确实很尴尬,对于华为而言,他不可能既做研发又做芯片制造,也正因为如此,当国际上一些高端芯片制造企业停止与华为的合作后,华为的芯片供应就告急。
任正非:教育同质化不易产生天才
而这种情况又暴露出当下当下的一个教育问题。任正非表示: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加上中专生大约有1000万人,聪明人很多,如果允许差别化教育就会姹紫嫣红。如果教育同质化就会缺少活力,就不容易产生天才。
不得不说,任正非的观点可谓是一语中的。对于高考,我们有”高考工厂“的说法,而对于大学生,也有”批量生产“的说法。如今的教育模式下,大多数大学生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一般,彼此间有太多的相同点,而最有活力的个性却并没有被着重培养。
此外,对于目前高考的人才筛选机制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单科成绩很好,但是某些科目偏科,比如数学、物理和化学都很不错,但是英语成绩惨不忍睹,如果从总分来看,他或许就只能上一所普通高校,他的能力和天赋就有被埋没的可能。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所有人才都必须拥有亮眼的英语成绩呢?我想并非如此。
所以我想差别化教育就应该将一些偏科的人才也重视起来,某些科目偏科并不代表他学不好其他科目,也不代表他将来不能取得瞩目的成就。对于偏科型人才我们可以针对性培养。比如某些重点高校专门开设一些针对偏科人才的专业,在录取时不参考偏科科目的成绩,那么我想这对人才的挖掘会很有帮助,同时也会给那些偏科学子信心。
我并不认为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的人叫做人才。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发自内心地对某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主动学习,认真钻研,这样才能容易做出成绩。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