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还在上初中。那时候,学校的光荣榜上,有很多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他们都是从初中直接考上了中专的校友,学习成绩,一个比一个厉害,是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
也许,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觉得中专生太差劲了,只有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成绩很差的人,才会选择读中专。俗话说:“此一时,彼一时。”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乃至90年代初期,能够考上中专学校的人,就是“佼佼者”,是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人。
记得,有一年,我们学校有四个人同时考上了中专,三个师范生,一个农校生,学校放鞭炮庆祝,比农村办喜宴还热闹。谁家的孩子考上了中专,大家奔走相告,家长们借机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后,你要努力读书,一定要考上中专。”
02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很多年。再回首,看看当年的中专生,现在混得怎么样?因为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大部分的人,中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乡镇、企业、学校等地方去上班,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人分配到企业,拿了几年工资,然后就下岗了,成为了下岗工人;有人当了一辈子老师,虽然“桃李满天下”,但是人生依旧没有太大的起色;有人从乡镇普通干部,混到了科级干部,在某些部门担任要职;有人混到了处级干部,或者厅级干部,真正光宗耀祖了。
到了九十年代末,有一部分中专生,去读中专的时候,满以为能够分配到体制内上班,毕业的时候,才知道不能分配了,只能自主择业。
当然,也有一些人,中专毕业之后,选择了深造,继续去读大学,人生起点更高;也有一些人,辞去了工作,自己创业,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
总而言之,三十年前的中专生,变成了一簇渐渐燃烧殆尽的烟火。大部分的中专生,现在还混迹在基层,生活在社会底层。因为起点太低,加上社会变化太快,中专学历已经“不吃香”了,失去了往日的风光。
03
我的校友老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他上初中那会,父母常常说:“你啊,要是考不上中专,就别读书了。你看看家里的条件,能够供你上初中就很不错了。还有你的弟弟,能不能混到初中毕业,也是一个问题。”
老邱读书很用功,一鼓作气就考上了市里的师范学校。虽然家里穷,但是父母依旧很开心,毕竟,师范毕业后,就成为了乡村老师,跳出了农门。父母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求了一遍,借到了三千块钱,学费的事情,有了也着落。
老邱在读师范的时候,每次回家,村里人都管他叫“邱老师”。刚开始,老邱还不好意思,但是大家坚持这样称呼,他就习惯了。反正以后要当老师,早一点习惯“邱老师”的称呼,不是坏事。
老邱毕业后,分配到乡里的一所小学当语文老师,在小学,他待了八年,学校合并之后,他调到了乡中学当老师。去年,老邱调到离县城比较近的一所镇完小当老师。一晃就过去了二十多年,老邱始终没有离开教师岗位。
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浇灌着无数的花朵;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点亮了别人。”赞美老师的话很多,但是乡村老师,慢慢变成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工资很低,压力很大,地位也不高。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