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17、18分到24分之间的学生容易犯这类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语法认知错误、不认识常用结构或者句中短语、单词意思翻译错误,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粗心(最后这一点真的是不应该,但是不要把粗心当巧合,如果想考试不粗心,平时就得杜绝粗心)。
如何检测自己是否有这个问题呢?一般我是让学生,先把自己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写出来(也可以逐句翻译),交给我看,我来给他点评有差别的句子和段落。如果学生想自测,那么就先写出翻译,然后把文章中不确定的单词、短语全部查出来,再对照自己的翻译看差距。因为自测难度大,所以如果可以选择有标准翻译的文章更好。
另外,这个问题也是分程度的,20分及以下的学生往往是对于整篇文章主旨理解有误,不能摸清楚文章走向,而21分及以上的学生,经常是仅某段或者某几句话的理解有误。
如果是有这样的问题,在考前,我们还是可以针对性的解决。如何解决呢?之前的错题就是你宝贵的财富。错题也有分类,因为粗心错的、因此做题方法错误而错的、因为单词不认识错的、因为定位句没有分析清楚错的等,我们需要把最后一项错题梳理出来,并且把题目的定位句梳理在一起,在考前要不断思考自己犯错的原因,并把这些之前翻译错误的句子解决掉。在考前一周内,还可以加强回顾,在不看答案的情况下翻译1轮,这样一定会针对性地进步。
下面,给大家举个“我都看懂了,为什么还是做错了?”的例子:
最近,我带的学生里,有不少学生在做1个托福句子简化题的时候,都会不小心翻船。我给大家看一下这个句子:
If
a branch is not producing enough carbohydrate to cover its own running
costs—i.e., it needs to be subsidized by other branches because, for
example, it is being shaded and receives little light—it will usually be
got rid of.
这个句子看似结构复杂,但其实如果大家能记得爽姐上课所教授的“主句分析法”,能抵挡住两个破折号之间插入语的迷惑,就能很清晰地看出这句话的主句信息其实是:If
a branch is not producing enough carbohydrate to cover its own running
costs, it will usually be got rid of. 这样便可很轻松地选出答案——A tree will usually
shed branches that use more carbohydrate than they produce,
其中shed(摆脱)和got rid of同义替换。
但是同学们本着“要翻译完每一个单词才心安”的原则,大多数都选择翻译完这句话。实际上,这个句子翻译出来也是不难的,只要按照我上课所教授的,抓住句间逻辑的原则就可以翻的很正确:i.e.其实是that
is,也就是对前面句子的另一种说法,一般表解释;for
example隐藏的逻辑词应当提前,以免被迷惑住,你只需知道这个是例子即可;because可以先翻译,因为它也是逻辑词么,免得自己看不清楚这句话有因果关系。如果你对上述课上所授内容运用得当,你便会得出下面的正确翻译:如果一个树枝不能产生超过自身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如果因为它被其他树枝遮住了而只能得到少量的阳光,它就会被其他树枝所供养(这相当于解释前半句话的例子)—它就会被树干除掉。但是几个选错的同学是如何翻译的呢?举本寒假中,做错的同学的翻译为例:如果一个树枝不能产生超过自身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它就会被其他树枝所供养,举个例子,它们就会被其他树枝所遮住,而且接受少量的阳光,这样就会被树干除掉。这个翻译中,学生错就错在,没有把插入语中的因果关系把握清楚,没有按照我上课所说的逻辑词提前翻译,虽然他们也把这句话每部分的翻译翻了出来,但就是一个小小的逻辑词没有翻译到位,整句话的意思都会发生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