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董倩):欢迎收看《新闻1+1》。
今天全国900多万考生结束了高考。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人才库来说,以前只有国内的高校盯着他们,现在全世界的高校都在盯着他们。对于考生来说,以前是只有国内的高校可以供他们选择,现在是只要你有能力、有实力,全世界的高校都可以供你选择,在此基础之上,也就衍生出了留学热和移民热。
对于高校来说,他们争夺的、看重的是人才,对于人才来说,他们看重的又是什么呢?
(播放短片)
解说:今天,高考最后一天,全国900多万考生如释重负。
考生:轻松。
考生:很兴奋,终于解放了,12年之后。
解说:全世界最大、最紧张的考试,一家海外媒体也在关注着中国的高考。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感觉到今年中国高考的细微变化,那就是与往年相比,我们的高考似乎越来越平静了。
字幕提示:2010年5月28日新闻
同期: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6万人,比去年减少74万人。
解说:整整74万,这已经是高考考生连续第二年出现大幅度下降。应当说,适龄人口的减少是考生人数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因素。而除此之外,有一个现象似乎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很多考生的主动放弃。
昨天,在北京的一家留学中介,记者就见到了来自陕西的高三学生田有强。
记者:今天你知道是高考第二天?
田有强:我知道,我知道是高考第二天。
记者:你本来是应该参加这次高考?
田有强:对,我出国留学,到国外先上预科,之后再通过预科再转到大学那边,去英国读书。一开始就觉得在国内好,那时候小,怕出国之后就没有朋友。但现在的话还好,现在觉得出国之后又可以认识新的朋友。
解说:今年的田有强没有参加高考,而通过采访去留学中介进行咨询的很多家长,我们发现,他们的孩子也都是在今年应该参加高考的考生,甚至还有一些是现在高中的在读学生,他们已经提早为自己的出国之路进行准备。
留学中介:很多的学生,他们自身的学习成绩,包括很多学生的高考成绩也都是非常不错,我们遇到很多的学生,实际上他完全有机会在国内上很好的学校,只不过是他的目标,可能跟在国内上的这些学校还是有些差异,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些更好的选择。
解说:显然,与此前的情况不同,如今,很多学生不再是因为高考失利而逼上梁山,选择留学,众多拔尖的学生已经把出国留学作为首选,开始早早地进行准备。在北京,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八中等很多知名学校,甚至都开设了专门的出国班。
马一平(北京八中校长助理):去年好像大约统计也就10来个学生,可能都不到10个人。
记者:今年出国毕业班有多少学生?
马一平:30多个人吧,从我们这个班来说,多数应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记者:他们考到国外,应该是不错的学校?
马一平:美国杜克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都有。
解说:透过这一个班的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素质优良,以出国留学为首选目标的学生为数不少。对于国内外的任何大学他们都极具诱惑力,今年,加拿大使馆就在中国高考开始之前,举办了多场邀请中国学生与签证官面对面的活动。
解说:透过这一个班的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素质优良,以出国留学为首选目标的学生为数不少。对于国内外的任何大学他们都极具诱惑力,今年,加拿大使馆就在中国高考开始之前,举办了多场邀请中国学生与签证官面对面的活动。
同期:有多少人去过加拿大?没有,要去加拿大吗?太好了!
解说:林爱薇女士是加拿大使馆商务参赞,昨天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直言表示,加拿大欢迎中国的高端和优秀的人才去留学。
林爱薇(加拿大使馆商务参赞):当然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优秀的学生来到加拿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去年参加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究所举办的博士生见面交流会。
解说:行动起来的不仅是加拿大,同样在高考前夕,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的驻华签证官,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中国留学生的欢迎,并表示他们的签证政策宽松,对中国留学生非常有吸引力。
字幕提示:2010年3月13日新闻
同期:教育部公布了去年我国留学人数的情况,数据显示,2009年度我国出国人数增加了4.95万人,增长近三成。
解说:资料显示,自1978年以来,已经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回来的仅27.5万人,留在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今天,随着中国高考人数的逐步减少,我们出国留学的孩子却在大幅度增加,这样的数字变化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风向标?热现象、冷思考,新高考时代的留学现状,折射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呢?又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
主持人: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是中央党校辛鸣教授。
辛教授,刚才短片的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高考越来越容易了,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因为报考的人数越来越少了,但是选择出国读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您觉得这一升一降蕴含着一个什么东西呢?
辛鸣(中央党校教授):这应该说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主持人:为什么这么说?
辛鸣:就像你刚才开始说的,我们过去20多年前,我们只有高考这么一条路,只有千军万马去挤高考这个独木桥。但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生不仅可以在国内高考,还可以到国际上的大学去。而且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刚才看到,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当然希望上优秀的大学。
主持人:但是现在恰恰是这些优秀的学生,很多人都觉得,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了十几年,这么优秀的学生,一转眼就到国外上大学了,这是不是我们人才的流失?
辛鸣:到国外上大学叫“留学”,留学不等于人才的流失。
主持人:但刚才我们从短片里看到一个数字,改革开放这30多年以来,我们出去了一百零几万优秀的学子,都是最顶尖的优秀学子,结果到现在才回来27.5万。
辛鸣:这个数据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数据,应该要加以分析。
主持人:您怎么看这个数据?
辛鸣:我们过去总认为人才是,我只要在你这个地方待着,在你这个地方有身份、有编制、有岗位,我才叫为你服务,才叫人尽其才。
主持人:在我身边叫为我服务。
辛鸣:对。其实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越来越看到,人才应该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也就是说,只要你真正有舞台、有平台,愿意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哪怕你在大洋彼岸,同样也可以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现代科技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说,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要以为留在海外的人才都是流失了,或者说只要在海外待着,就不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了。
主持人: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假如把这些优秀的高考考生比作优秀的商品的话,现在是国外的大学在争抢我们最好的商品,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留下这些最好的商品?
辛鸣:这个话我们应该分成两方面说。我们也希望培养这些优秀的学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们也可以让国际教育资源来培养我们这些优秀的学生,我们要记住,他们现在是人才,但是更准确的说,他们叫“人才的前期”,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这个培养过程,如果让他们接受了国际视野的培养,或者是国际上更好大学对他们的培养,那他们就能成长为更好的人才,更好的人才将来不是同样能为我们中国的社会发展做贡献吗?所以,我们不要考虑这个人才是谁培养的,而要考虑这个人才将来能为谁服务。
主持人:您是站得高、看得远,但是对于这些最优秀的高中学生,他们选择去国外读大学的话,对于我们的高校来说是不是一种损失?
辛鸣:应该说给了我们高校一种压力和动力,高校应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国外的一些一流大学那样,吸引我们中国一流的高中生。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承认,现在有很多国外大学,在吸引这些高端高中生方面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奖学金的设置,比我们一些国内大学要高得多得多。甚至看国外,把吸引学生当成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政府来做,就像我们刚才短片里看到的,很多外交官把主要工作放在这儿,他们是想希望通过这样来争取人才,让人才到他们那边去,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人才的感情,希望人才能留在他们国家,为他们工作。
主持人:辛教授,您刚才说的这番话,恰恰证明人才是有国界的,否则的话,他们也不会这样下大力气去争夺人才?
辛鸣:人才肯定是有国界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才是有国界的,并不等于人才培养是有国界的。我们只要看到一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的国家,我们发展的空间很大,人才施展抱负的平台很多。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中的大国,我们人才施展抱负的空间是不可限量的。
主持人:没错。就像辛教授刚才所说的那样,其实留学并不是人才的流失,甚至留学的人才、留学之后留守在当地,也不见得就是人才的流失。因为刚才辛教授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能拿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吸引住这些人才,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播放短片)
解说:离高考还有三天,在重庆的名校巴蜀中学,高三某班空无一人,因为全班29个同学通过托福考试,上个月陆续获得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深圳,包括民办学校在内,开设各类“出国班”或者是“国际班”的普通高中,已经超过10所。有业内人士统计,近两年深圳高中生申请出国留学的总数达到2000人,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其中申请成功者约1500人。
高中出国,分享全世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无疑引来很多羡慕和自豪的目光。但是,当人们将目光投向他们的背后之时,也不免有些忧虑。
移民顾问:随着学生过去了以后,父母会考虑到他们子女身份的问题,投资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如果父母拿到身份,子女通常如果还是在上学期间的话,是可以一块拿到这个身份的,能够解决孩子的身份,以及到时候就业的一个问题。从我们手上接到的案例来源也能够反映出来,就是很大一部分案例的类型,是来自于留学生家长,留学潮的热推动了移民热。
解说:留学热推动移民热,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原来紧密相连。实际上,一股新的移民热正在发生着,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到美国投资移民的EB-5类签证的中国申报人数已经翻了一番,从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过1000人。投资移民、技术移民,成为海外吸引中国人移民的主体。
齐立新(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现在的人才结构来说,全部都是以大学甚至以硕士以上学历为主,人群的学历素质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至少是四年以上的优秀人才。技术移民如果出去,他身上所捆缚的财富要求基本上在六位数人民币以上。而作为投资移民或者商业类的移民,他必须要具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以上人民币的资产要求,这是及格线。
解说:毋庸置疑,这些人都是社会主体人群,他们的离开对于我们的人才结构而言是个损失,对于社会财富也是种伤害。加拿大移民局数据也显示,2009年加国投资移民全球目标人数为2055人,中国大陆的名额占了1000名左右。
同期:每一个旅程都将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解说:以投资起步价40万加元,约235万人民币计算,仅2009年,即使只按门槛标准计算,从中国流向加拿大的财富至少为23.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座世博会中国馆。
记者:这些移民海外的精英,到底在寻求什么?
张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看:第一就是关于子女的教育环境,还有教育体系各个方面。另外一方面包括生态,自然环境,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解说:其实,早在200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就曾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精英阶层流失严重。
人才竞争,意义重大,就在本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就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的具体措施。
人才是强国之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被反复的强调,在此背景下,一股移民热也就搅动了无数的社会情绪。
齐立新:人才,包括企业家的流动,这种国际之间的发展,都应该是一种特别正常的现象,如果我们单纯只把中国的人才,部分群体获得国外定居,看作是我们的失落。我请问,每年有那么多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涌入中国,中国的资本注入,以及有那么多人垂青中国这片土地,到中国发展,又说明什么呢?
主持人:所以,辛教授,刚才您说我们的人才,目前来说作为初始阶段由别的国家来培养,这是一个好事。但是我们看到这只是一个现象,它背后是一个移民潮,而且这个移民潮的主体都是所谓的知识精英、财富精英。您觉得他们的出境、出国,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是不是损失?就像刚才那位齐先生做出的答案,我想听听您的看法。
辛鸣:其实我特别赞同他的判断。我们的人才也好、财富也好,它总是要流动起来的,中国的人才可能流向世界、中国的财富可能流向海外。同样,海外的财富也会流向中国,海外的人才也会流向中国。比如,最近我就看一份材料,上海浦东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它就把整个硅谷的研究团队全买过来了,这个团队都是外国人,都是金发碧眼,但是他们到了上海浦东工作得很好、很高兴。为什么?他说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很好的施展抱负的平台,所以他愿意到中国来发展。
对于人才也好,对于财富也好,我们不要老是想把它留住,苦苦哀求。不需要苦苦哀求,而是需要给营造平台,提供发展的机遇。现在的中国社会,正好是具备有这样的前提和空间,也就是我们刚才没讲完的话,中国社会现在属于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有大量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随着我们中国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我们产业结构的提升,大量高科技的人才越来越会有用武之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中国吸引人才,尽管我们有的同志可能说,现在我们好多条件还不太具备,我们脚底下的路可能还是坑坑洼洼的,抬头看好像看不到什么前景,但是我说,看不到前景至少有无限的可能性。
主持人:但是辛教授,刚才您说了,我们也在不断的吸引外资,可是我们吸引外资好像谁都能来投资。但是,如果我们的人去国外要是移民的话,它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动辄就是几百万、几千万。我们这么多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我不否认流动肯定是好的,但是这么流动法是不是个办法?
辛鸣:我可以再反问你一句,我们出去移民需要带着几百万的钱出去移民,对吧?
主持人:对。
辛鸣:外商、外资投资进来,可能是几千万、几个亿的钱进来。
主持人:但是有一种说法,刚才短片里面也提及了。我们现在姑且先把它圈起来,流失的是整个社会的中坚人群,受过良好的教育,说流利的英语,有多少年实实在在的工作经验,还要有自己的六位数字的财富,这些人才能够进入到国外的门槛中去。这些中坚力量走了,取得国外的国籍了,对我们来说难道真的不是损失吗?
辛鸣:当然我们从表面看来,确实好像是我们的人才走到国外去了,甚至有些人才已经转换国籍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承认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我们一定要强调的就是,人才要从国际视野来看,我相信他们这些人才,他们之所以现在选择离开中国,他们可能是发现了现在在中国这种发展环境下,他们好像找不到更好的发展舞台和平台,所以他们到国外去了。可是随着我们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我相信吸引大量人才回到中国的这种可能性会越来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