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琦是大连新东方国外考试部的主力老师,英语专业八级&日语专业八级。她是个非常严肃、认真、执着的人,近半年的教学工作,我和她多有交集,对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她都非常坚持己见,有几次,对一些学生的教学方法,我俩还“激烈交火”,发生过一些争论。但每次争论之后,都促使我去思考一些问题,获得一些启发,这无疑是令人感到先苦后甜的事情。
另一点值得提及的是,打开蔺琦的微信公共号,是一篇她写的对《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读书笔记。她曾提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让我重新燃起对商务印书馆那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兴趣,虽然真买了几本,读起来仍是艰难。还见过她收听央视九台Dialogue节目的听抄笔记,也在她的建议下,重新燃起对凤凰卫视窦文涛《锵锵三人行》的兴趣。
我在新东方工作太久了,在蔺琦身上看到的那份执拗和对人文的兴趣,会让我看到起十几年前老东方的痕迹。唯愿今天的女孩子们除了漂亮和喧哗,也能对“毫不相干”的事,有一些阅读和思考吧。
蔺琦:托福阅读教学的三个关键
关于单词
阅读理解最基本的出题方式是句子的同义改写。因为答案的判断标准是与文章内容相符,所以做题的最小单位是句子。而句子的最小单位是单词。单词这个砖块通过语法规则构筑起句子这面墙。单词认识,语法清楚,句子就读懂了。这是阅读理解对语言能力的考察。解决了读懂的问题,还有理解的问题。前后句之间是通过怎样的逻辑组成一个段落,前后段之间又是如何组成一篇文章。这是阅读理解对认知能力的考察。
实际教学中经常见到一些学生,他们认为看文章耗时长,不如直接背单词表节省时间,单词记得多。暂且不论抛弃上下文是否能有效记住生词,对阅读理解的这种误解至少忽略了理解能力这一考查点。这也是无法取得高分的一个原因。
显而易见,词汇是第一关,背是硬道理。当同学们开始积累单词时,涉及单词来源,积累数量和背记方法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背哪儿的单词。最基本的逻辑,你希望背完的单词在哪儿遇见,背单词为何准备。当然为了考试准备,希望考试能遇到自己背过的单词。那么,就背考过文章中的单词,如托福TPO或剑桥雅思的试题。
第二,积累单词的数量。无论你现在的词汇基础如何,都无法保证已掌握的词汇是某一门特定考试要考察的语言能力级别或题材范围里的单词。由于不同的考试涉及的文章题材不同,这些题材就决定了你的专有名词的背记。而符合该考试语言能力级别的词即高频词。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官方指南OG三套题共九篇阅读文章中的生词扫清后,学生基本解决了高频词,后续做题不会大量的遇到生词。再积累个别题材的专有名词即可,而此类单词通常也不是解题关键。
第三,背单词的方法。最痛心疾首的背单词习惯是背生词列表。从真题文章中找出了生词,单独列出后苦背。单词一旦脱离了语言环境,想记住很难。即使勉强记住,放回文章中也无法准确去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有一个基本含义,以此引申出其他含义。当单词离开了句子,你选择哪个含义去背记呢?大部分同学把单词列出后并不回看原文,而是随便选择一个含义去记忆,背完也不带回原句去理解是否通顺。这种方法典型的后果是,句子中的单词都能说出一个含义,但是句子整体的意思无法准确理解。由于平时缺少在上下文对单词含义进行引申的能力,考试时不敢往别处想意思,死咬住一个含义,怎么也顺不下去。说到底,是背单词列表的方法导致缺乏上下文理解能力的训练。
单词的有效背记方法是,翻译生词所在句子,通过上下文预测单词含义,选择词典中最符合的意思,并在文章中标出(TPO 文章可打印,或在word版中标出)。带着标出的含义再次翻译句子,看是否通顺。最后结合发音记拼写,反复默写几遍。刚背过的单词需要短时间内重复记忆,至少两天之内的早晚两个时段进行复习。此方法可并行解决词汇和语法。
关于语法
语法掌握是否熟练直接反映在做题速度上。很多同学有这样的体会,不考虑答题时间,文章都能看懂,题都能做对。一旦加上时间限制就手忙脚乱,不是做不完题,就是做题正确率下降。考试的这个时间限制其实是语法是否熟练的紧箍咒。这些同学慢慢看能看懂,说明知道语法规则。但是知道和熟悉是两回事。就像你想一会儿能叫出一个人的名字,和你马上能找到一个人的家的区别是一样的。60分钟的考试42道题左右,平均一道题不到1.5分钟,遇见这个人想一会儿叫什么名,下个人就要擦肩而过了。
前面说文章中背单词的方法可以同时解决词汇和语法。句子是单词含义的背景依托,也是语法的载体。这样说好像本末倒置,考试读的不是句子吗?为什么句子成了语法训练的工具?打个比方,很多同学从小学钢琴,很多人都具有不看乐谱,就能弹奏简单歌曲的能力。那种手放在琴键上就知道往哪里走的感觉太棒了!可是当曲调复杂到记不住时,就需要学习识谱。语法就是语言的乐谱。
对于托福阅读,常见的语法现象有定语从句,主宾表同四个名词性从句,以及非谓语动词。单独一个语法现象不足以成为阅读的障碍,可托福阅读的句子常常是多个语法现象的综合体,即长难句。从句中又包含几个从句和非谓语,一个名词同时带几个后置定语等,一个主语后面出现两三个动词原形基础上的变形,谁才是真正的谓语动词。备考阶段需要有针对性,成体系的进行长难句分析的训练,训练不充分,上了考场就变成“看得慢,来不及,蒙一个”。
语法训练的核心是句子成分划分和翻译。翻译好处很多,而且十分必要。“输出”你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白纸黑字的写出来,能够保证理解的准确度,并且有助于老师有针对性的判断你的知识盲点。翻译错误的内容能够准确反映掌握不准的语法点。同时培养仔细阅读的习惯,避免考场因阅读不仔细造成的错误。实际上,所谓的不仔细,貌似是个人性格马虎问题,其实是读得慢,担心时间不够导致的草率。归根结底,还是缺乏长难句训练。更重要的是,在系统的长难句翻译练习中,你的眼球和大脑实现对长难句的快速反应,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然而,实际教学面临的难题是,大部分的高中生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一方面高中阶段的教学大纲对非谓语动词和定语从句不做深入要求,另一方面,从未接触过此类长度和难度的句子,在开始的学习中会有畏难情绪,不做作业,全靠课上老师带着练习,没人带着做就不做。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手把手带着练当然违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教育理念,但是,换个角度考虑,若是通过前期带着练使学生减少畏难情绪,在练习中逐步提高能力,进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自信和习惯,未尝不是一个好的过渡。
关于刷题
经历过词汇积累和长难句训练的能力段课程后,直接模考的成绩在23分左右。在真题阶段对题型和解题思路的学习期间,要保持眼球对阅读文章快速阅读速度的适应,要保证三天刷一套题进行模考,一直保持到考试。
对于刷题同学们有一个误区。不止一个班级的同学问到,怎么能做到做一套题忘一套?我理解同学们的出发点是真题资源有限,担心做过后模考材料不够。而我们实际学习的努力方向于此正好相反,大家试想,你在备考时做过关于恐龙灭绝理论题材的文章,在文章中你积累这一话题的相关单词和背景知识,如常见的灭绝理论有,全球气候变化,小行星撞地球等,支持行星撞地球的间接证据Ir元素,直接证据陨石本身没发现,但是有陨石坑。那么,考试当天考的也是恐龙灭绝题材(TPO 5,8,15共三篇,现行题库一篇),那么你是希望自己记住了之前做过的文章,还是希望读到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词汇都忘光了呢?显然是恨不得记得一清二楚才好!所以我说三天才刷一套TPO,就是希望模考后有足够时间去消化本套题的三篇文章,题目分析后需要全篇内容通读,有计划复习,最终记住遇到过的生词和背景知识。囫囵吞枣般的模考后不分析不消化,才是做一套浪费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