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哈佛大学是怎样招生的? 摘 要:哈佛还被认为是一所“为精英阶层量身定做”的大学。没有人相信穷人家出身的威廉能够上哈佛。然而,威廉不仅进了哈佛,还留在哈佛,成为招生“最高长官”,并最终改变了哈佛招生录取的面貌。
过去40年里,威廉-菲兹西蒙斯亲手为哈佛大学挑选每一个本科生。可连他自己都觉得讽刺的是,当年他试图敲开哈佛大门的第一个回应,是一句响亮的“不可能”。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哈佛还被认为是一所“为精英阶层量身定做”的大学。没有人相信穷人家出身的威廉能够上哈佛。然而,威廉不仅进了哈佛,还留在哈佛,成为招生“最高长官”,并最终改变了哈佛招生录取的面貌。
如今,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已经可以骄傲地在公文中写道:哈佛以能够给予每个人公平机遇为特色。而推动这件事的威廉,也被哈佛老校长盛赞为“大学的良心”。
去哈佛,但是不要丢掉灵魂
威廉第一次接触“哈佛”,是在家里那堆摞起来可以当梯子的《世界图书百科全书》里。定义里蹦出了好几个抓住威廉眼球的词组,“那儿看上去是个极其诱人的地方”,这里有“丰富的资源”,以及“来自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群体”,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
但从街坊邻居口中,他听到的是另一个版本:哈佛属于那些读得起预备学校的富家子弟,“从来不是为我们这种穷人而设立的东西”。他就读的教会学校的老师甚至告诉他:“哈佛里面到处都是富得流油的势利眼,他们没有信仰,如果你去了哈佛,一定会丢掉自己的灵魂。”
最终,威廉说服了历史老师罗伯特-奥布莱恩为自己写推荐信,并且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曲棍球特长,同时被布朗大学、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录取。
与威廉一同到达的同学们穿着时髦的服装,相互打量着彼此昂贵的花呢夹克、丝绸领带和驼绒大衣,学生聚会的地方就像是一场时装展览秀。在这一堆衣着华丽的富家子之中,威廉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明白为什么他的老师会口口声声宣称这里“会让人失去灵魂”。有一次,他的同学小心翼翼地走到他身边,扭着脖子斜着眼,向他的衣服里面看,想要瞥到标签。“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这里保持我的身份,继续做 我自己。”威廉说。
撼动美国高校录取制度的变革
从1972年开始,威廉正式进入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工作,并于1974年开始担任招生负责人。
1986年,威廉升任招生办公室主任,威廉终于有机会开始推进自己筹划已久的改革——中止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制度。这项制度是富裕家庭通往名校的“便捷门”,而威廉决定要关上这扇门。
说服人们废除这项已实行数十年的制度十分困难。直到2006年,伯克校长才终于宣布,哈佛愿做全美第一个彻底取消该制度的大学。
威廉在任的第二把火,是建立起更为有力的、覆盖面更广的奖、助学金制度,给予贫困家庭更多补助,并每年指派40多名录取官,飞往美国乃至世界各地,让那些受困于“不可能”的年轻人,意识到自己有机会改变人生。
不仅如此,威廉为他的学弟学妹们设立了一项“秘密基金”,由威廉所指定的助学金工作人员秘密操作。他们有一份保密名单,上面是家境贫寒学生的通讯方式。当这些学生遇到说不出口的窘迫时,工作人员就会给他们寄去礼物——一张校园新年音乐会的门票、一张突发急病需要的支票、一套面试需要穿着的正装、一件冬天保暖的外套,甚至是一张回家的机票……一切都是秘密的,没有人公开发送名单。
他重新定义了哈佛大学
每到3月底,整个哈佛招生办公室就会全员出动,从扎着领结的招生负责人,到穿着运动T恤的学生志愿者,大家排成长队,接力将一箱箱的录取答复邮件从办公室搬运到邮寄卡车上。
这是招生办公室的传统。威廉给这项声势浩大的体力活儿取名叫“爱的负荷”。虽然网络时代录取工作只需要鼠标点击“发送”键,但威廉坚持延续这项搬运传统,让每个参与录取招生的工作人员,都亲手掂量一下手中沉甸甸的信件—— 因为在邮件的另一端,数万名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正在期待着这则庄重的回复。
如今坐在红砖楼的招生办公室里,说起校园里不同肤色、不同口音、不同背景的学生群体,威廉感慨说:“现在的哈佛和当年不同,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多样。”
如今哈佛的定义,也早已跟小威廉在百科全书中看到的不同了。哈佛大学官方招生网站写道:“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她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革。现在,她的学生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她的研究机构拥有无可比拟的丰富资源,她所提供的全面奖助学金制度可以让每个人享受这些优势,体验更好的本科生活。”